以“文气”聚“人气”_吉林广播网,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乡村广播,音乐广播,资讯广播,健康娱乐广播,故事广播,教育广播,在线直播,在线点播

以“文气”聚“人气”

——吉林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系列综述之五

编辑:孔笑妍    来源:吉林日报    2024-04-30 10:22


“去长影旧址博物馆开启红色光影之旅、走进伪满皇宫博物院感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荣辱一生、游览省博物院欣赏珍贵馆藏文物、探秘磐石红石砬子遗址,聆听历史的回声……”伴随着“文博热”“文旅热”“考古热”的持续升温,我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活力迸发。在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时,人们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敬惜爱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文物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我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文物宣传教育、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

文物保护社会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如今,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气,更好地滋养社会、惠及民众。

政府主导,夯实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政策引领,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文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省先后编制完成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纲要》《吉林省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进一步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代全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着力破解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难题,2023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吉林省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了《关于柳条边联动协作保护机制协定》,统筹柳条边遗址保护工作,开启了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调一致、精准分类的文物保护模式。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我省先后组织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提升工程,省内重点文物遗址的整体风貌不断改善。推进长白山神庙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文物考古+本体保护+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的保护利用新模式,为长白山旅游发展增添文化内涵。

积极争取支持,扩大文保项目储备数量,2023年,我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总计1.3171亿元,支持项目51个;安排省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50万元,支持项目8个。组织开展全省文物游径评定,联合省发改委部署建立市县级文物游径。连续两年联合省财政厅对文物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全省通报,对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社会效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全领域综合发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人有责、各尽其责,文物和文化遗产才能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

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合力。近年来,我省在旅游、影视、出版、文创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综合发力,共同推动吉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地窨子遗存、带火坑的房址、陶瓷器生活用具、铁制生产工具、三八式步枪残件、汉阳造步枪残件……”走进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可以近距离观看到这些出土遗物。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南满游击队的大本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是对抗联遗址国保单位的首次发掘,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形态特点。如今,考古发掘现场面向公众开放,设计参观路线及指示牌,完成贴合遗址风貌的参观设施及展示标语系统的搭建,形成红石砬子遗址特色展示系统,遗址的可读性增强,成为磐石红色旅游打卡地。同时,通过MR展示、考古进校园、举办考古成果流动展览,制作各类宣传片,考古成果已经转化为大众想看、爱看的抗联品牌活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央七套《军迷行天下》合作拍摄播出《探秘红石砬子抗联密营》,与中央十套《探索发现》合作拍摄《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纪实》《云端考古》《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纪录片。这些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讲述了吉林考古的生动故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拍摄制作的《红石考古志》和吉林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文化下午茶”栏目制作的《考古生活记》两部视频参选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荐活动。

《吉林文脉》丛书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策划,被喻为关于吉林省文化最为全面的“百科全书”。《吉林访古》是《吉林文脉》丛书的四大类别之一,内容包含50个考古发掘项目,真实记录、展现吉林省的考古成就、考古文化,揭开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吉林的考古文化。丛书开创了我省文物、考古内容纪录的先河,为全省的历史溯根、文化溯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创开发领域上,我省亮点频现。近年来,省博物院已形成包括文房摆件、办公用品、居家生活、装饰用品、首饰、箱包、针织衣帽、专业图书及体育用品等9大类的产品体系,在售产品2200余款,重点打造的“礼遇吉林”文创品牌,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在我省主办的“吉林冰雪产业博览会”中,省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惊艳亮相,深受游客喜爱。2023年9月,省博物院在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飞马挂耳咖啡”文创产品荣获金奖;“永结良缘茶具”文创产品荣获银奖。

深耕基层,让文化遗产惠及民众

每一处考古遗址、每一座博物馆、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承载人类文明基因的宝库。

保护传承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省积极开展各类宣教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等探索多元路径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凝聚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共识。

“杨靖宇用过的饭桌、周保中的铁笔、汪雅臣的银挂件、少年营单刀……”今年1月24日,结合省博物院“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等红色主题展览内容,“省博物院志愿服务宣讲团”宣讲员崔玉卓为省消防救援总队入职消防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活动。宣讲团成立于2008年,现有社会讲解员超过500名,小小讲解员近千名。近年来,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等多地开展志愿讲解活动。2023年度,省博物院共开展教育活动143场,受益人群11.2万人次,全年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669人次。

“春和景明,万木复甦;风传花信,雨濯冬尘!传递文明之火种、传承永续之文脉。”今年4月6日,“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发布这样的创刊词。围绕“三地三摇篮”红色精神标识、吉林二人转、吉林影视剧、吉林歌舞、“长白天下雪”世界级冰雪文旅品牌等新时代文化名片,“吉林文脉”公众号应运而生。公众号创办“每周一宝”“红色记忆”“大家谈”“诗文中的吉林”等栏目,延伸阅读的长度,拓宽思想的宽度,发掘吉林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创办以来,公众号吸引众多粉丝,深受读者喜爱。

点开“考古吉林”的微信公众号,“考古吉林”“考古现场”“考古研学”三大板块内容映入眼帘。公众号内容丰富多样,每周至少推出一期,全年共计推出48期,介绍我省考古工作进度及成果,展现吉林考古人的精神风貌。此外,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举办展览、“考古+融媒体”传播、工地向公众开放、考古公开课进校园等手段,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尝试,取得良好效果。考古工地依托发掘现场,定期定时向公众开放,制作科普宣传展板及宣传手册,对考古知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科普宣传,将文物保护的观念带入群众中去。

2023年8月,连续3个月的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落下帷幕。我省连续三年举办此项大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红色讲解员。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讲解员王漫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获得铜奖、佟桐获得优秀奖。吉林省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机关等100余场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每年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全省红色讲解员队伍能力素质得以稳步提升。

白山松水,文脉悠长。

吉林省丰富厚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全社会形成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定会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必将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